2017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暨全国小肠镜学术年会于7月7日至7月9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广东省医…… [详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较好的技术,能让更多消化道癌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和器…… [详细]
主办: 广东省医学会
承办: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
协办: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小肠镜学组
时间: 2017.7.7-7.9
地点: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参会嘉宾(部分)2015年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牵头组建广东省早期胃癌精查联盟,涵盖全省各地区60多家医院,搭建起了广东省消化道早癌诊治技术平台,为全省各级医院培训了约200名高级内镜医师,使新技术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各地早癌筛查的内镜诊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详细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肿瘤的本质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但机体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很多,到底哪一个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才是诱发癌症的那一个?张学敏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情况完全出乎意料,研究发现肿瘤发生过程中,出现了3千6百多万的基因突变,这犹如游戏崩盘,给肿瘤基因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详细 ]
八尾建史认为,东西方人种差异会使相同的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希望能通过内镜检测优化早期的胃肠癌的发现率。如何使内镜技术在日本之外的地区得到推广,并提高该地区的早期胃癌的检测率呢?他建议,建立网络教育系统,通过网络教育培训内镜诊断者的水平……[ 详细 ]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例数均约占世界的50%。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发现率和治愈率逐渐提高,不同于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并不可怕。现代ESD技术可以连根挖起,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大多位于胃体下部和胃小弯侧。”刘思德说……[ 详细 ]
张澍田指出,目前我国直肠癌所占比较高,但相对于直肠癌,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而且,我国早期结直肠癌所占比例较低,约有15%-25%的患者在确诊后已发生合并肝转移。此外,我国结直肠癌年轻患者比例较高,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详细 ]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
论坛上,房静远院士为我们列举了大肠癌在诊断、预后、预防、治疗等方面存在的临床困惑,如在预警早期,就存在肠镜有创依从性差、标志物特异性差等困惑;在诊断分期期间就存在缺乏公认的分子分型的困惑;而在预后预测方面,又缺乏理想标志物;在治疗上,存在手术与化疗个体差异大等问题……[ 详细 ]
大肠癌癌前病变是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岩下明德教授表示,在大肠癌的诊治中,如果肠壁的浸润深度越深,患者的5年生存率越低。因为当粘膜下层浸润程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便越高,疾病恶化的几率会大增。因此,要了解大肠癌肿瘤性病变的情况,关键是要明确清楚粘膜下层的浸润情况……[ 详细 ]
目前,已有新的肠癌筛查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比如起源于梅奥诊所的粪便基因筛查法,,已成为美国大肠癌筛查的重要手段。这种检查方法肠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高,特异性高,无创方便,可检测左右两侧结肠,价格远低于同类产品。粪便基因筛查缺点尚未发现,需要更多的验证…… [ 详细 ]
令狐恩强分享了在DW所做的超声内镜(EUS)诊断和治疗小的胰腺囊性肿瘤(PCNs)单中心研究案例。研究表明,胰腺囊性病变发生率的范围在0.7%-24.3%,且会随着年龄增长。这意味着四个人里头有一个是胰腺囊性疾病,胰腺小囊性肿瘤占最大的部分……[ 详细 ]
金震东建议积极开展胆管引流EUS新技术,并对EUS-HGS、EUS-HGS、EUS-RV、EUS-AG等进行了评价。EUS-BD与PTCD有何差别?他回答说两者的技术成功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的临床成功率更高,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术后再次介入治疗的发生率更低……[ 详细 ]
消化内镜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胃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已逐渐成为消化内科医生的“诊治利器”,消化内镜领域也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详细 ]
胶囊内镜,顾名思义,就是一颗可以拍照的胶囊,患者像吃药一样把胶囊吞下去,就可以观察和诊断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从解剖结构上来说,现代胶囊内镜已应用于食管、胃、小肠、大肠。其中,食管胶囊内镜于2004年正式在临床应用。戈之铮主任指出,现今食管胶囊内镜已经历了三代发展演变…… [ 详细 ]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胃肠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也就是说两成的人会有肠胃疾病。随着我国胃肠疾病患者越来越多,针对各类胃肠疾病的治疗手段也丰富起来。近日,在2017年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邹晓平教授就EUS引导胃肠吻合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详细 ]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山野泰德教授指出,十多年以前,关于大肠癌的发生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从腺瘤发展为大肠,二是从大肠粘膜直接发生癌变。而在近期科学研究中,出现了从正常粘膜直接发生大肠癌。从病理分类来看,这类大肠癌属于锯齿状病变,其组织分类十分复杂……[ 详细 ]
在医学上,多种慢性病有着自身一套达标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要求血脂达标、血压达标,糖尿病治疗要求血糖达标,类风湿关节炎要求症状学达标,那么,有“绿色癌症”之称的炎症性肠病怎样才算达标治疗呢?在2017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陈旻湖教授指出,为炎症性肠病设定治疗目标,才能使治疗更有目的性和更高效……[ 详细 ]
专家简介: 陈旻湖,主任医师,教授,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副院长,博士导师,博士学历。目前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
在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外科何时处理的问题上,兰平院士提出了两个节点,一是判断静脉激素是否有效应在使用后的第三天进行评估;二是在药物治疗7天后,如果临床情况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则推荐手术切除结肠……[ 详细 ]
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癌变几率,需要接受长期的监测。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内镜检查。吴开春教授表示,对于隆起的息肉可使用内镜技术,进行随机的活检,即从盲肠开始每隔10cm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或者进行靶向活检,追踪病变息肉……[ 详细 ]
对于监测CD肛周病变,超声内镜在众多技术手段中独具优势。郭文教授指出,在Orsoni等前瞻性的研究中,分别比较了EUS、MRI对CD瘘管和脓肿的发现率,其中EUS的脓肿、瘘管正确率分别为86%、82%,MRI的分别为59%、50%,EUS诊断CD肛周病变优于MRI……[ 详细 ]
过去4年中,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显著增加,而且越来越多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胃癌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可行性。对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感染处理共识”结合我国幽门螺杆菌现状,对过往推荐的根除方案作补充…… [ 详细 ]
陈烨主任表示,由于临床上对艰难梭菌的检出率并不高,因此许多人认为艰难梭菌并不值得关注,但事实上,医院CDI与总体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艰难梭菌感染也是导致IBD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在艰难梭菌领域的相关研究依然十分匮乏…… [ 详细 ]
唐承薇教授表示,肝硬化的过程其实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肝内胶原沉积和血管失稳态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炎症的过程。那些没有肝炎症状发生的,但因血管失稳态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绝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