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 的根。漏芦为多年生草本,祁州漏芦生于海拔400至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禹州漏芦生于林缘、干燥山坡及草丛向阳处。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成能 ,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可用于治乳痈,瘰疬,恶疮等疾。
多因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络涩滞而致。《儒门事亲·乳汁不下》:“或因啼;哭、恐、怒、郁、结、气滞闭塞,以致乳脉不行。”其症为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 减退,苔薄黄,脉弦细。《神农本草经》: “下乳汁。”可选用本品 下乳。
多用于由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血所引起,肢体骨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有定处,或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日华子本草》:“通经脉。”可选配漏芦通经脉。
漏芦滑利泄热,与 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有过之,如非实热,不可轻用,用之不仅耗阴,尤损正气。
蓝刺头 ,小剂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 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
(1)治肥胖症51例,用漏芦, , , ,汉 各15g,水煎浓缩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服药1周,48例体重减轻,有效率为94%(河南 ,1988,2:30)。
(3)用治疮痈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肿痛等症。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消痈的功效,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常与连翘、大黄等配合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合应用。本品且能通乳汁,与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宜忌: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连翘为之使。(《日华子本草》)
配瓜蒌,瓜蒌甘寒润肺,上能清肺胃之热,消肿散结。本品则下泄,咸则软坚,寒则胜热,泄热解毒。通经下乳。两药配伍应用。可加强清热解毒,通经下乳之效。可用于治疗乳痈,乳汁不行等症。
配蒲公英,两药均能清热解毒,本品凉血通乳,蒲公英消肿散结。为治疗乳痈要药。两药配伍应用,共奏清热凉血,散结之功。可治疗乳痈疼痛。
配大黄,两药均能清热解毒疗疮,且均为泻脏腑实火之品,可相配入清热凉血解毒剂,凉血解毒之效更佳。用于治疗时疫所致的头面红肿,痈毒肿痛。
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甘草、王不留行。功效: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本方用治产后乳汁分泌少,甚则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食少,苔薄黄,脉弦细。
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集验背疽方》漏芦汤)
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
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古圣散)
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方》漏芦丸)
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丸)
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
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鸡蛋100克.漏芦10克。将漏芦洗净,放入锅中.加一大碗清水,煮熬15分钟后,去掉药渣,烧开后.打入鸡蛋即成。本食疗方具有催乳的功效。
猪蹄1只,通草3克,漏芦10克.粳米100克,葱白、味精、精盐各适量。通草.漏芦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至汁浓.去渣取汁。锅置火上,放入猪蹄、药汁、粳米.葱白,加清水适量煮至肉烂熟,加入味精、精盐调味即可食用。此粥具有通乳汁、利血脉的作用。适于产后无奶、乳汁不通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