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为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 后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匍匐草本,高15—30厘米。茎方形,或具4—6梭,绿色,表面被灰白色细柔毛,尤以棱上较密,节稍膨大。叶对生;卵形、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全缘,先端尖,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5—10毫米。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约2.5厘米;花小,萼片5,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呈白色薄膜状,外围有苞片2枚,形状与萼同;花冠淡红色或带紫红色,较萼略长,上部唇形,上唇先瑞2浅裂,下唇先端3裂较深;雄蕊2枚着生于花筒部,花丝基部及着生处四周有细绒毛,药2室,1室 ,并呈距状而下垂;雌蕊1,有毛,子房卵形,2室,花柱丝状,柱头头状,不明显。蒴果线形,先端短尖,基部惭狭,全体呈压扁状,淡棕色,表面上部具有白色短柔毛。种子卵圆形而微扁,径约1毫米,黑褐色,表面具有网状纹凸起。花期8— 。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草地和路旁的阴湿处。分布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
清热毒:爵床苦能泻火、寒能清热、咸入血分,具有凉血除热、清解火热之毒的功能,可用治咽喉肿痛及痈疽疮疡等诸证。
利湿消滞:辛能行散、苦可燥湿、寒能去火、《唐本草》言“疗血胀下气”,具有利湿消滞、行气散瘀之能,可用治湿热血痢及小儿疳积等证。
活血止痛:咸入血、辛行散,归肝脾经,肝主筋、脾主肉,故对肌肉筋骨疼痛损伤等,有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功能。可用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诸证。如《神农本草经》曰:爵床,“主腰脊痛不可着床,俯仰艰难”;《湖南药物志》以本品水煎服,“治筋骨疼痛”;我国民间取其鲜草捣敷患处,“治跌打损伤”等,皆因其具活血止痛之功而取效。
配 。用治湿热血痢。秦艽入大肠经,能去湿热、利二便;爵床入脾经,能入血分、解热毒、消湿滞。二药合伍,相使为用,能清热解毒、利湿 ,如《本草汇言》以此二药等为方,“治酒毒血痢,肠红”等有效。
治黄疸方(《百草镜》):小青草、豆腐。 同煮食。治黄疸、劳疟发热,翳障初起。
治酒毒血痢,肠红:小青草、秦艽各三钱,陈皮、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治肾盂肾炎:爵床三钱,地菍、凤尾草、海金砂各五钱,艾棉桃(寄生艾叶上的虫蛀球)十个。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治乳糜尿:爵床二至三两,地锦草、龙泉草各二两,车前草一两半,小号野花生、狗肝菜各一两(后二味可任选一味,如龙泉草缺,狗肝菜必用)。上药加水1500—2000毫升,文火煎成400—600毫升,其渣再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取300—400毫升,供患者多次分服,每日一剂,至少以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或于尿转正常后改隔日一剂,维持三个月,以巩固疗效。(《全展选编·传染病》)
治肝硬化腹水:小青草五钱。加猪肝或羊肝同煎服。(《浙间草药》)
治雀目:鸡肝或羊肝一具(不落水),小青草五钱。安碗内,加酒浆蒸熟,去草吃肝。加明雄黄五分尤妙。(《百草镜》)
乳糜尿:爵床60克,地锦草、蝉螟菊各20克,车前草、狗肝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3个月为一个疗程,或于尿转正常后改隔日一剂,维持3个月,以巩固疗效。
肾盂肾炎:爵床20克,地茶、凤尾草、海金砂各15克,艾棉桃(寄生文叶上的虫蛀球)10个,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