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是大戟科植物大戟、红芽大戟或 科植物红芽大戟等的根。 认为大戟有泻水、利便等的功效与作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苦能直泄,能泻脏腑水湿,通利二便。”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内伏等,如《类症治载 ·痰饮篇》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有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用大戟 之功,使饮去病愈。
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等症。大戟攻水逐饮的功效,与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肿喘满等症,多与甘遂、芫花等同用。
用于疮痈肿痛及痧胀等症。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内服能攻泻而通结滞。如常用成方玉枢丹,即是红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菇、五倍子、雄黄、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疮肿,内服治痧胀、腹痛、胸脘烦闷、呕吐泄泻等症。
大戟能刺激肠管、增强肠蠕动而有泻下作用。其热水提取物对猫有剧泻作用。实验性腹水大鼠口服大戟水煎剂后有明显的 作用。但健康成人服该煎剂无明显利尿作用。
实验表明: 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血压轻微上升,肾容积明显缩小,但无论剂量大小,均无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大戟煎剂,亦未见到明显利尿作用。如先给大鼠造成实验性腹水,而后再服用大戟的煎剂或醇浸液,则能产生明显的利尿作用,提示大戟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动物的机体状态有关。
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动物的末梢血管扩张,兴奋妊娠离体子宫,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大戟与 有配伍禁忌,属十八反之列。这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小鼠腹腔注射大戟与甘草的乙醇浸出液的LD50要比单独使用大戟的小数倍,说明大戟的毒性增加了数倍,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愈大。对大鼠腹水,大戟与甘草同用后利尿和泻下作用明显减弱。
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次~2分,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著的 作用,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
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 色,装入胶囊,成人每次~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 养荣丸等调理。曾试治20例,经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经数小时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观察到,一般服粉剂0.6克时药物反应都能耐受,如超过1.8克时,则反应增重,有恶寒、震颤、头昏、烦躁、口干,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反应可持续2~6小时,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禁忌证同前。
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
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妙)二两,干姜(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
治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纲目》)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治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治晚期血吸虫病:京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饭后一小时用开水一次吞服,连续一至二次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四至五克。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三十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五钱,马鞭草五钱)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浙间常用草药》)
治淋巴结结核:大戟二两,鸡蛋七个。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三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七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颈项腋间痈疽:大戟三两(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大戟含大戟苷,全株有大毒,以根为重。超量易中毒,临床应用本品表现为:皮肤或粘膜接触本品后能引起炎症,如眼及鼻出现结膜炎、 。内服对口腔粘膜、咽喉部 肠粘膜能引起肿胀、充血、腹痛、腹泻等。中毒后可产生心悸、剧烈呕吐、吐血、急性便血、血压下降,严重时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虚脱、肾衰竭,侵犯到中枢神经时可致眩晕、昏迷痉挛、瞳孔散大,最后呼吸麻痹而死。
大戟酸三萜醇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主要是毒素刺激肠粘膜引起肠管蠕动增强所致。还有强烈刺激性,接触皮肤能引起炎症,内服能引起口腔粘膜,咽部和胃肠粘膜肿胀充血,严重时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草纲目》:有小毒。又载:“得 即不损脾。”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 ”。
《本草纲目》:“得枣则不损脾。”
配木香,木香辛温、温能行气。大戟得木香使气行而水行,木香性温可防大戟苦寒伤胃。二药合用、相辅相制。
配甘遂、白芥子,白芥子专散皮里膜外痰气,三药相伍,则长于祛痰逐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控涎丹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
配大枣,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大戟峻下之热、使之逐水而不伤正。如《本草纲目》曰:“大戟得枣贝4不损脾。”《丹溪心法》:又曰:“大戟为末、枣肉十丸,泄小水、劫快实者。”
配干姜,干姜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偏治里寒。二药配伍,相辅相制,辛开苦降,直通肺气,用于水饮伏肺。如《得配本草》曰:“配干姜为散,治水肿喘急,煮大枣治水肿。
配雄黄,雄黄苦温,苦燥杀虫,温可祛寒解毒,又可泄瘀闭,散寒凝,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具有除辟秽,解毒消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