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直接晒干。
行气止痛:①用于中寒气滞、腹部冷痛,可与沉香、生姜、党参等同用,如乌沉汤。②用于胸膈痞闷、食欲不振,可与沉香、槟榔、党参同用,如四磨汤。③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小肠疝气,可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高良姜、青皮、槟榔、巴豆同用,如天台乌药散。④用于气滞腹痛、行经腹痛者,可与当归、木香同用,如乌药汤。
温肾散寒:用于虚寒性小便频数,可与益智仁、山药等份研末,黄酒为丸,每日3次,每次9克,淡盐水冲服,如缩泉丸。
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最大的药效在用药后1小时,作用可持续2小时。肠肌蠕动加速,收缩加强。其机制为乌药挥发油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乌药的作用温和而持久,与木香同用可增效。
能显著对抗致炎剂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能有效对抗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
有报导乌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双重作用,此外,乌药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体外实验证明,乌药干粉能明显缩短家兔血浆再 化时间,促进血凝及良好的 作用。
(1)用乌药长期喂大鼠,可使体重增加,并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龙脑可 、兴奋、镇痉、 等。
(2)保肝:其提取物可预防小鼠CCl4引起的AlT、AST升高。
(4)有促进凝血而止血的作用。
(5)其水煎剂试管内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④《本草从新》:"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
配肉桂:行气散寒,温经止痛。肉桂性大热,长于散寒温经。乌药得肉桂,则增强其散寒温里作用,肉桂得乌药则温绐行气,二药相合,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痛经。
配香附:行气止痛。香附芳香直窜,善疏解郁结之肝气,乌药长于理脾肺之气,二药合用,可治一切气病。
配当归:行气活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当归得乌药,则行气温通作用增强,常用于治疗经行腹痛。
先将乌药加水适量泡发,再放入锅中煎煮半小时,捞去乌药,汤备用。糯米淘净,放入大碗内加适量水,隔水蒸。 蒸熟后扣在盘子里。将药汤中加白糖煎成浓汁,浇在米饭盘里即食。
(1)母鸡宰杀,去毛、去内脏、去血洗净。
治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呜: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 (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治胀满痞塞,七情忧思所致:天台乌药、香附、沉香、砂仁、橘红、半夏,为末。每服二钱,灯心(灯心草)汤调。(《亦水玄珠》乌药顺气散)
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各等分。上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严氏济生方》四磨汤)
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藭、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纲目》)
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广藿香)、枳壳各钱半,厚朴一钱,泽泻、乌药、香附各二钱,木香七分至一钱,煎服。(《沈氏尊生书》排气饮)
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治干湿脚气:乌药一两,莳萝一分(二味炒令)。同为末,温酒下二钱。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一个,柏浆水一升,煎至五合,调下。(《博济方》乌药散)
治脚气掣痛,初发时:土乌药,不犯铁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许尤佳,痛入腹者,以乌药同鸡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鸡子,切片蘸食,以汤送下。(《永类钤力》)
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益智仁)(大者,去皮,炒)。上等分,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妇人良方》缩泉丸)
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入青黛5%。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3—9g,连服一月。(《浙江中医杂志》1958,25(12):32乌金散)
治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圣济总录》乌金丸)
风湿麻痹:用乌药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姜盐汤送下。此方名乌沈汤。
咽喉闭痛:用生乌药,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后咽,吐出痰涎好愈。
(21)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
(24)血痢:用乌药烧存性,研为末,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5)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一两,香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不拘时。(《局方》小乌沉汤)
(27)治室女月水不调,或赤或浊,断续不定,心膈迷闷,腹脏撮痛:乌药二两,当归(切、焙),蓬莪术(炮)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乌药散)
(28)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日旋晕及疗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又治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 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30)治诸瘘久不瘥:乌药末二两,猪胆三枚。上二味,以胆汁和乌药末,令匀,以薄绵裹。内疮口,日三五度。(《圣济总录》乌药膏方)。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有实热和阴虚内火甚者不宜使用。
《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