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属植物玄参端年生草本,药用其根及同属近缘植物之干燥根。玄参并不具有 的功效,因此只是空具「参」名,实际上与参的作用并不同。另外,同属近缘植物的北玄参之根,亦供药用,亦为属玄参科植物。
玄参其色黑又有黑参之称,故别名有:元参、乌元参、黑玄参、黑参、羊角参。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 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冬季茎叶枯萎时来挖,除去根茎、子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
玄参是一味既能养阴又能清热的药,用于 内伤之发热;也能用于外感发热。玄参常与 同用。《本草纲目》上认为“玄参与生地同功”。临床应用上玄参与生地的功效相类似,但药力不如生地,应用范围也不及生地之广。 生地能滋养五脏之阴,以肝肾为主;玄参能滋 胃之阴,以喉肺为主。玄参对肺支 症,咽喉炎、 ,不论急性慢性实证虚证都能使用。
对玄参的滋阴功效,古代大部分本草书是肯定的。如《本草纲目》载:玄参能“滋阴降火”。《玉楸药解》载:“玄参清金补水”。但也有人认为玄参只有清火之功,没有滋阴之效,如《本草正义》上提出:“玄参禀赋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
虚弱需调理补益时,大多以 益肾为主。玄参以调理肺胃为主,肺胃之阴不足的病症多为慢性炎症引起,常有实热、虚火夹杂。这时使用玄参,重在清火,兼以滋阴。所以有的书上把玄参归类在清火药中,而不当作养阴药。
生长在山坡林下。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质量好。
(1)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6—7成干,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
(2)《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玄参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晒干,拣去蒲草用之。
泻火解毒。用于热毒炽盛的各种热证,取其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治疗发热、咽肿、目赤、疮疖、脱疽等。
据近代研究,元参对肾性 有降压作用,同时亦用来降血醣,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降压作用:流浸膏对于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解热作用:从根中提出的p-Methoxy-cinnamic acid 对于伤寒疫苗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玄参浸出物有抗真菌作用,溶血作用,并引起局部刺激。
扩张血管作用:同属的玄参提出S. nodosa,有镇静、降压、扩张血管,并有某些抗惊厥的作用。
调节免疫。据报道玄参与生地、麦冬同用的增液汤,具有调节免疫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又能抑制体液免疫。玄参单味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而无促进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
发热:用于各种疾病的高热、低热、内热,口渴、舌红等症。玄参的退热效果是弱的,应与生石膏、知母、生地等同用,或与青蒿、柴胡等同用,以加强退热的效果。
咽喉肿痛:对于急慢性咽痛、扁桃体炎,阴虚内热型或继发感染之咽喉肿痛,均可用玄参,但其药力不强,可与射干、黄芩、甘草等同用,以清咽解毒。
红斑、皮疹、瘀点:包括感染性的、过敏性的、免疫性的斑疹均能使用。玄参可与生地、羊蹄根等同用,能消退斑疹。
高血糖:玄参的降糖功效是很弱的,可在复方中协助治疗轻症糖尿病。
高血压:降压作用是很弱的,高血压病人升火、咽干、烦躁、大便干结,可用玄参协助降压和改善症状。还可用于原发性或肾性高血压患者。
配马勃:清热利咽止痛,主治风热壅肺,项肿咽痛。玄参壮水制火,能除无根浮游之火,清咽利膈,又兼达肺经,除上焦之烦热,且可消除斑毒,退时气之温邪;马勃轻虚上浮,善能解散上焦风热。二药配伍,具清上澈下之功,有清热利咽、滋阴止痛之效。
配牡蛎:滋阴泻火,软坚散结。主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痰核。玄参泻火解毒,滋阴除烦,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牡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玄参泻火,牡蛎散结、二药配伍,滋阴泻火,软坚散结,解毒消散之力增强。
配板蓝根:玄参质润性寒,滋阴泻火,善除头面浮游之火,又能解毒散结;板蓝根苦寒,善清热、凉血、利咽。二药配用,一清一滋,清热利咽作用加强,对阴虚蕴毒之咽喉肿痛更有效。
配贝母:玄参苦咸微寒,滋阴降火,能散瘿瘤瘰疬;贝母辛苦微寒,解郁散结,化痰消肿。二药配伍,治疗肝肾阴亏、虚火内动、灼津成痰、痰火凝结而成之瘰疬,用以消散,可以取效。若久病溃烂者,也可服用。
配苍术:健脾滋肾,主治消渴。玄参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苍术燥湿健脾,升阳散郁,同用治湿邪未尽、阴液已伤之消渴,此时如单用滋阴则助湿,单用祛湿则劫阴,二药配用,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燥,以苍术之燥制玄参之腻,则健中更强,养阴逐湿,两善其长。
配生地:二者都为凉血清热类药物,也是养阴生津的良剂。二者相须配伍,既可用于实证,也可用于虚证。生地功偏凉血止血,玄参功偏凉血解毒,二者同入血分,使清热凉血解毒作用大为增强,常用于狂乱谵语、斑疹显露或吐血、衄血、舌绛苔少等热入血分证。生地与玄参又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作用,用于热病后期,津液损伤,心烦口渴,大便秘结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之咽喉痛肿,口干舌燥等证,也有较好疗效。
配牛蒡子:皆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然玄参咸寒质润多液,滋阴降火,偏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浮之咽喉肿痛;牛蒡子辛苦性寒,能疏散风热,偏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二药同用,相须配对,解毒利咽之功倍增,对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疗效较佳。
配丹皮:二药都能凉血、化斑,但玄参又能滋阴,丹皮又能祛瘀,并常与生地黄相配,入清热解毒剂可治丹毒、斑疹,与犀角相配入“白虎汤”即成“化斑汤”,治温病阳明热盛发斑。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
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玄参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脾胃虚弱。寒湿而无火者及脾虚便泄者均忌服。
同放杯中,冲入沸水浸泡20分钟,即可饮用。该药露滋阴、清热、通便,适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及干咳无痰,大便燥结者,疗效甚佳。
治瘰疠寒热,先从颈腋诸处起者。
制法:把以上的材料洗好后,加入六杯水,用文火煮之,煮到水只有原先的一半 时离火,可依各人喜好冷饮或热饮。
功效:能降低血压,促进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劳累、忧虑、愤怒而引起高血压。治妇女病,月经不通,及产前产后的补血强壮剂,一般是在晚餐后或临睡前温服。
做法:先将药材用温水洗净,加入1000毫升的沸水、冰糖适量后,焖10-15钟后,代茶饮。
(3).锅内放色拉油一大匙,先烧锅预热,放入姜先煸炒后,再放入猪心一起拌炒,下大骨高汤及600㏄的药汤一起滚煮,把汤面杂质泡沫除清,下调味料及酒料起锅即可。
说明:炎热仲夏与凉爽干燥初秋交替,慢性咽喉炎好发时节,常有干咳和说话前清喉咙习惯,伴随症状是慢性咽喉炎,常继发于过敏性鼻炎、长时间感冒咳嗽、胃食道逆流等疾病。
特效:中医将慢性咽喉炎称为慢喉瘖,起因于肺肾阴虚,产生内热,虚火上炎,炼液成痰,致咽喉失去滋润,声门开阖不利,好发于老年人、教师、演艺人员、售货员、和夜间工作者。针对过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等原发性疾病予以积极治疗外,临床治疗重点在滋养肺肾,降火开音,常用还你好音质。
注意:慢性咽喉炎没尽早治疗,易转变成迁延难愈的慢性支气管炎。另外,日常生活中对咽喉的护理预防也很重要,首先生活要规律,避免劳累和熬夜,其次则要减少长时间说话和大声呼叫,最后要禁食辛辣烤炸的食物和烟、酒、咖啡。
制法:玄参15g,先煮30分钟以后,再放入猪肝500g,同煮5分钟,捞出,切片,然后用姜、葱、白糖、酱油、原汤等炒猪肝片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