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因为在俗语中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说法,足以说明黄连的口感是有多苦,但是黄连的主要作用是 、泻火 等方面。虽然味道偏苦,但是在药用价值上则是功效很高的,因此建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的食用。另外,因为黄连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根状茎,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三全裂, 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具长0.8-1.8厘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毫米的柄,斜卵形,,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叶柄长5-12厘米,。
花葶1-2条,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三或五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6.5毫米,顶端渐尖,;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弯。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 ,消渴,痈肿疔疮;外治 ,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连清胃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 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 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5、消渴,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 用如消渴丸。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制为软膏外敷可治 ,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成份复杂,药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黄连大苦 ,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 ,导致 。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着 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着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 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3.肝火为痛︰黄连( 炒),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左金丸︰用黄连六两,茱萸一两。同炒为末,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4.伏暑发热,作渴呕恶,及赤白痢,消渴,肠风酒毒,泄泻诸病,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川黄连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干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和剂局方》)
5.阳毒发狂,奔走不定。宜黄连、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浓煎甘草汤下。(《易简方》)
整体来说,黄连的药用价值还是要高于它的毒副作用的,但是在平时生活中食用上也一定要在咨询医生的建议以后,再食用,否则将会给脾胃功能较差以及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儿童一定要少吃,希望小编上文中的介绍对大家平时的食用上有所帮助。另外,黄连在配伍上也有一定的禁忌,因为配伍不佳,不仅起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