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是菊科植物地胆头的干燥全草。生于路旁、林缘或空旷草地上。分布我国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全世界各热带地区均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拔取全株,抖净泥沙,晒干。
《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 。治肠风下血。
本品色白,入肺经,其味甘苦,性寒。能清在肺之热邪, , ,并具 , ,止喘之功效。
白毛夏枯草味苦,性寒,具凉血止血之功效。可用于因风热,湿热侵犯人体,损伤脉络,而致的出血证。3、解毒消痈
本品味苦,能泻火,燥湿,解毒;性寒,可清热、凉血、止痛。故可用于因热邪或湿热之邪及虫毒之邪引起的各种病证。《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消肿解毒。”
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m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ml含生药18-24g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煎剂10g/kg灌胃,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g/kg灌胃,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
地胆草内酯及地胆草新内酯在体内、外对KB细胞有细胞毒性活性,地胆草内酯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胆草内酯、地胆草新内酯分别为50-100mg/kg,对大鼠瓦克肉瘤-256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半效抑制浓度为0.28-2.0μg/ml;去氧地胆草内酯对大鼠瓦克瘤-256亦有显著抑制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种提取物,如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结晶I(甾体化合物)及皂甙,给小鼠灌胃都有一定止咳作用,除去黄酮的总酸酚则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黄酮甙止咳作用较好,2.5毫克/支腹腔注射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0.4毫克/支相似。
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总生物碱及结晶I给小鼠灌胃均有一定祛痰作用(酚红法),皂甙的祛痰作用不显著。
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以及总生物碱给豚鼠腹腔注射时,均有一定乎喘作用(组织胺与乙醚胆碱混合液喷雾法),而以黄酮甙的作用最好,250毫克/千克时相当于氨茶碱125毫克/千克的效果。总酸酚,结晶Ⅰ和皂甙均无平喘作用。用豚鼠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法证明白毛夏枯草的碱性乙醚提取物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治疗急性炎症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6克,每日肌注2~3次,每次2~4毫升。共观察112例,其中肺炎29例,上呼吸道炎24例,淋巴腺炎18例,肠伤寒12例,肺气肿合并感染10例,急性肝炎9例,支气管炎8例,皮肤感染2例。结果治愈68例,好转(症状好转后合用抗菌素;或先用抗菌素无明显疗效而改用本药治愈者)38例,无效6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治疗口腔溃疹地胆头干品1两,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22例,18例治愈,平均治愈天数3天。观察3个月无复发。副作用:个别服后腹部不适。老年及小儿宜慎用。
白毛夏枯草、败酱草均味苦、性寒,同具清热解毒之功能。白毛枯草长于凉血止血,败酱草长于散瘀止痛。两药配伍应用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止痛。可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肠痈及各种血热出血及外伤出血。
白毛枯草苦寒,清热,化痰、止咳;竹茹甘寒,清热、化痰、除烦。两药合用,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清心除烦。用于肺热咳嗽、肺痈、痰火内扰,心烦不安,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等。4.配半边莲,二者均苦寒,均为清热解毒之良药。两药合用清热解毒力倍增。可用咽喉肿痛、痈肿疗疮、肺痈、肠痈等病症。
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治单腹殿胀:苦地胆二两。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治脚气:苦地胆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
治翼状胬肉:苦地胆十斤,醋二十斤,铜块一斤。先将铜烧红,立即放入醋中,取出烧红,再入醋,如此反复数十次,再将新鲜苦地胆放入醋中浸泡一个月,过滤,滴眼用(有刺激感不用特殊处理,半小时后恢复正常)。(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苦地胆浸泡、洗净;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猪瘦肉可捞起切片状,拌入酱油佐餐用。
将上味药洗净,切碎,用白纱布包好,扎紧,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取汁液,拣去药包,打入鸭蛋,炖至鸭蛋熟透,即可。食蛋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