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在 中指 科巴豆属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有大毒,属峻下逐水药,产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本品辛热,能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 、 制丸服,适用于寒邪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如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本品峻泻,有较强的逐水退肿作用。用治腹水臌胀,可用巴豆配 为丸服(《肘后方》)。近代用本品配绛矾、 为丸,即含巴绛矾丸,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治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胸者,常与贝母、 同用,如三物小白散(《伤寒论》)。此外,小儿痰壅、乳食停积甚则惊悸者,可用本品峻药轻投,可祛痰、消积,常与胆南星、 、六神曲等同用,如万应保赤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痈肿成脓未溃者,常与乳香、没药、木鳖子等熬膏外敷,以蚀腐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恶疮,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口服巴豆油l滴,即能产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在肠内遇碱性肠液可经水解后释出巴豆酸,能制激肠粘膜,增加分泌,促进蠕动而产生剧烈的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
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流感杆菌,绿脓杆菌也有一定抑菌作用。
甘遂、芫花、大戟和大黄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中的多种细菌有效,且对某些病毒、真菌以及有些致病性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实验室证明巴豆提取物有杀灭艾氏腹水癌和肝癌腹型细胞的作用。并对小鼠肉瘤,子宫颈癌,肝癌腹水型,艾氏腹水癌皆有明显抑制作用。
巴豆霜l.5g9/kg小鼠灌胃2次,可显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巴豆油诱发的耳廓肿胀。巴豆霜3g/kg大鼠灌胃2次,可使胸膜腔液白细胞数显著减少。
巴豆在人体用之不当可产生各种毒付作用,甚则可致死。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其局部产生红斑,水疱、脓疱等。实验证明,小鼠皮肤长期与巴豆油接触,可致乳头状瘤和癌。
巴豆霜l.5g/kg小鼠灌胃,隔日一次,共7次,可显著降低胸腺指数、脾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炭粒廓清率,说明巴豆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
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将巴豆敲碎,每两巴豆以麻油并酒等各七合煮,研膏后用。
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治痞结癥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治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⑩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
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芫花为之使,恶蓑草、牵牛子,畏大黄、黄连、藜芦”(《本草经集注》)。
配大黄、干姜,干姜性温,与巴豆相合用于攻逐寒积,其祛寒开结之力更强。大黄苦、寒,与巴豆相配,寒热对消,只取其涤荡肠胃,推陈致新之功,以增强巴豆峻下通闭的力量。大黄尚能制巴豆毒性。三者合用可攻逐寒积。
巴豆若用其峻下之力应生用,需消积磨坚之用应炒用。用于喉痹痰涎壅阻气道可制霜。《本草纲目》载:“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也。”
巴豆与大黄,同为攻下之药,但巴豆性热,脏腑多寒者用之;大黄性寒,脏腑多热者用之。对于胃肠实积阻塞不通者,寒实相结用巴豆,热实相结用大黄,二者有一寒、一热之不同。
多入丸散。外用适量。大多制霜用,以减轻毒性。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1·LD50 巴豆油的LD50为506mg/kg。巴豆霜含l0%和50%的巴豆油的LD50为1535mg/kg和540mg/kg。2·毒性反应:有毒部分为巴豆仁中的巴豆油,油中有毒成分为巴豆醇酯和巴豆毒蛋白,皮肤接触之可引起严重的接触性皮炎。少量内服,油中之巴豆酸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而呕吐、腹痛、峻泻、脱水、休克,但经输液和对症治疗可治愈。巴豆醇酯有致癌作用。其致死原因可能是对血细胞和中枢神经有原浆毒作用。3·促癌作用:巴豆油有很强的促癌作用,可以促进致癌物质3一甲基胆蒽诱发小鼠皮肤肿瘤。巴豆霜小鼠灌胃有致突变作用。巴豆毒蛋白经高温110摄氏度可破坏,因而能减少其毒性。
巴豆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大;其含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巴豆油系一种峻泻剂,对胃肠道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痛,重则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大便内可带血和粘膜。对肾亦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巴豆油后,能引起急性皮炎。
食后引起口腔、咽喉、食道灼烧感,恶心、呕吐、上腹部剧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大便带血、头痛、头晕、脱水、呼吸困难、痉挛、昏迷、肾损伤,最后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
孕妇食后可致流产。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接触巴豆引起急性皮炎及全身症状。
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鸭、鹅等均无反应;牛、马食之引起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死亡;对青蛙无害,对鱼虾、田螺及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种子油小鼠耳壳试验ED50(半数有效刺激剂量)为0.5μg/car。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巴豆。巴豆畏牵牛花。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无寒积者忌巴豆。(巴豆)毒者,以冷水、黄连水、大豆汁解之。 巴豆全株有毒,以种子最毒。中毒症状:误食后发生强烈的口腔炎、咽喉炎,剧烈腹痛,水泻或粘液血便,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现休克。 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给予微温的流汁饮料;腹剧痛可注射吗啡阿托品;如面色青紫可给氧,注射呼吸兴奋剂;出现休克可闻稀氨水,针刺疗法等对症治疗。 民间疗法: 大豆一升煮汁饮服。 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 土炒白术三钱、蕃稔干三钱,石榴皮三钱。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饮服。
人在吃了巴豆之后会拉肚子,这是否可以作为巴豆可以减肥的依据呢?答案是不可以。巴豆会使人腹泻是因为其清热作用,但如果把它作为纯粹的减肥食品,短期内会瘦一点点,一旦停止食用,反弹得很厉害;加上长期拉肚子使人元气大减,对健康极为不利。
巴豆种仁中含脂肪油,油中含巴豆树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结合而成的酯,有强烈的致泻作用。含蛋白质约18%,其中包括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此外,巴豆油中含有辅致癌物,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所以用巴豆减肥只是达到一种排泄的效果,可是反弹作用非常大,吃巴豆减肥对身体还有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