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紫荆皮的功效与作用_紫荆皮别名_苹果绿

紫荆皮的功效与作用_紫荆皮别名_苹果绿

2023-04-24 09:41:17

紫荆皮又名肉红、内消,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院,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每年7~8月采收树皮,刷去泥沙,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苦,入肝、脾二经,具有 、 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妇女经闭、血气疼痛、喉痹、淋疾、痈肿、癣疥、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症。

用于痈疽疖疮,鹤膝风等症,可配伍活血消肿药同用。紫荆皮不仅能活血行气,而且还能活血解毒, 。《本草述》载:“兹味(紫荆)能活血而解毒,则必非苦寒,亦非苦温,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临床多用之治疗喉痹,外用涂蛇虫咬伤。

本品树皮煎剂20g/kg灌服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抑制 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表明有明显 、 作用。但对戊巴妥 所致小鼠睡眠数均无协同效果,表明无镇痛作用。

本品树皮煎剂40mg/ml浓度可抑制离体大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的自发运动,使收缩幅度降低,频率减电。20mg/ml还显著拮抗乙酰胆 、氯化钡所致肠管痉挛,表明的解痉作用。

本品树皮煎剂于体外对金 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曾报告还可抑制流感病毒,并延缓埃可病毒所致细胞病变。

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湿气流痰:紫荆皮二两(酒炒),秦(当)归五钱,川牛膝三钱,川羌活二钱,木瓜三钱。上好酒五斤,重汤煎一炷香为度,露一夜,去火毒用。(《滇南本草》)

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川紫荆皮(炒)五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白芷(生)一两,木蜡(又名望见消、阳春雪,随加减妙,即石菖蒲)。为末,用葱汤调热敷。(《仙传外科集验方》冲和仙膏,又名黄云膏、仙膏)

治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钤方》) 

配 ,活血通经。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羌活,上升发散,作用强烈,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又可通利关节而止疼痛;紫荆皮,入手、足厥阴血分,能活血行气, 止痛。二药相配,治疗痹证日久,风寒湿邪出,入于筋骨经络,能使邪不易稽留。

外观呈长筒状或槽状块片,均向内卷曲,外表灰或灰棕色,有皱纹,栓皮疏松或呈软木状,栓皮脱落处显棕褐色或棕紫色的内皮层,有细纵纹理,可见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纵向皮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散在或密集成群,有的可见纵向的细纤维呈毛状;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红色,纤维性强,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星;闻之无任何气味,口尝味苦涩,有清凉感。《本草纲目》载:紫荆皮以“皮厚而色紫味苦如胆者为佳。”

外观虽亦呈筒状或槽状,但外表灰褐色或生有白斑,栓皮不易脱落,去掉栓皮可见紫棕色皮层,内表皮光滑;亦质坚实,难折断,但断面略呈颗粒状;闻之亦气微,口尝味微苦涩,无清凉感。

《本草述》中记载:“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其解毒者多属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兹味(紫荆皮)能活血而解毒,……此味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岂非适宜之善物乎。”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紫荆皮对京科68-1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孤儿病毒能延缓细胞病变,并可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而伪品余甘子皮与紫荆皮既不属同科植物,又不具备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紫荆皮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紫荆皮和紫金皮在发音上非常相似,容易被混淆,事实上两者是性状功效完全不同的中药材,购买时需谨慎。

很多人容易把紫荆皮跟紫金皮混淆了,其实这两味药为不同的药,不能等同,然而的确有很多临床工作者将紫荆皮跟紫金皮混淆感使用。

紫荆皮一名,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为皮肤科要药,系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历代医药文献均有记载。如《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实用中药学》、《中药大辞典》等。《群芳谱》、《本草纲目》对其做了详细的植物形态和临床应用的描述。

由于“荆”、“金”读音相近,部份省区在商品中药中一字之差,将木兰科植物紫金皮误写成豆科植物紫荆皮,造成同物异名,名不符实现象。《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指出:“紫荆皮与紫金皮是两种药物……二者截然不同”,并明确指出:“浙江和上海所用紫荆皮,实为紫金皮,应引起注意,以免继续混淆”。

紫荆皮与紫金皮,其基原、入药部位、临床性效、处方用名、调配应付品等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物,国家卫生部药政局等编撰颁布的《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已将其分别收载。

标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