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始载于宋《开宝本草》。苏恭曰:“胡黄连出波斯国(今伊朗)"。苏颂曰:“今南海及秦陇间有之(今广东、陕西、甘肃),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枸时月采收”。承曰:“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本草所载胡黄连之产地,今均未发现有分布。其描述的形态与今之胡黄连不同,可能是另一种植物。胡黄连过去一直从印度进口,1960年医科院药物所西藏调查队发现了与印度胡黄连同属植物,经过研究,所含成分基本相同,认为可代进口胡黄连药用。
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 、 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 、 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 、 、 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胡黄连性寒,入心肝二经血份,有退虚热,除骨蒸, 之功。治 劳热骨蒸,常与 、 等同用,如清骨散。
胡黄连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胃肠湿热,故可用於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叁、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
胡黄连苦寒沉降,功似黄连,善除胃肠湿热及下焦湿火蕴结,为治疗湿热泻痢及痔疮肿痛的良药。
胡黄连苦苷I等体外对补体介导的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毒性有抑制作用。胡黄连苦苷Ⅱ及其有关苷类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
胡黄连根和根茎水提物对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有抑制作用,对游走抑制因子的产生则有兴奋作用。
对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用热板法、扭体法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胡黄连中的糖苷部分可减少异丙肾上腺素导致的豚鼠过敏性气管痉挛严重程度。胡黄连水浸液体外对英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小儿潮湿、盗汗。用胡黄连、柴胡,等分研细,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至五丸,按年岁加减。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
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等伤胃的药物)。用胡黄连半两、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入雄猪胆汁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小儿疳泻,冷热不调。用胡黄连半两、棉姜一两(炮过),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甘草汤送下。
小儿黄疸。用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共研为末。另取黄瓜一个,挖去瓤子,把药放进去。瓜外用面裹一层,煨熟,剥掉面层,捣烂药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按年龄大小酌给药量,温水送下。
吐血、鼻出血。用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加猪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临睡时服五十丸,茅花汤送下。
痈疽疮肿。用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加茶或鸡蛋清调搽。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
过敏反应。口服黄连粉或黄连素、注射黄连素均有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几分钟内发生,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全身皮疹、发热,甚至喉头水肿、神志模糊、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胡黄连与黄连,均为大苦大寒纯阴之品,共具清热,泻火,燥湿,凉血之效。
(1)黄连清湿热作用优于胡黄连,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又善清心经火及中焦热邪。
(3)然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4)除此,黄连退蒸消疳功效不显著,而胡黄连泻心火,解毒之力也不及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