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为大的竹子,被寄生的竹黄蜂咬伤后,创口流溢出分泌物,液汁贮积于竹腔节间,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这个块状物质地轻而松脆易碎,表面呈乳白或灰白色或者灰蓝色相杂,轻轻一压即成粉末,手感润滑细腻、吸收力特强。
天竺黄俗称竹类植物体内的结石。《本草纲目》中对此曾有记载,专家也证明天竺黄有 豁痰,凉心定惊之功效。
本品清化热痰, 定惊之功与 相似而无寒滑之弊。治小儿痰热惊风,常配 、胆南星、辰砂等,如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治中风痰壅、痰热癫痫等,常配 、 、 等;治热病神昏谵语,可配牛黄、 、竹叶卷心等。
用于 ,症见抽搐,身热昏睡,喉中痰鸣,痰热盛者,可与黄连、僵蚕、 、 、麝香研末冲服;痰盛者,可与胆星等同用。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1×10\-2g浓度作用更强烈。对离体兔耳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表现为灌流量增加,尤其是血管处于挛缩状态时此作用更明显。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3.0g/kg,对组胺所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静注0.5g/kg该提取物能降低兔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有关。
2×10\-1g浓度可显着延长血浆复 时间,在血凝实验中,该药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 酸刺激性疼痛有较好的 作用。从竹黄中提取物的结晶物Ⅲ号(竹菌甲素),以100mg/kg灌胃,能显着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其作用优于吲哚美辛(消炎痛),与(10mg/kg)相似;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扭体反应的次数,亦能显着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肿用程度。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15g/kg给小鼠灌胃,72h内小鼠活动自如,饮食正常,无不良反应;给雄性小鼠静注的LD50为6.471g/kg。
配半夏曲:天竺黄甘寒,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半夏曲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天竺黄突出一个清字,半夏曲侧重一个燥字,二药伍用,一清一燥,相互促进,清热除湿、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主治湿热内蕴,症见咳嗽吐痰不爽,呕恶,胸闷胸痛,夜寐不安者。天竺黄、半夏曲伍用,最宜用之于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痰风将作、目睛呆滞之际。
配石菖蒲: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用于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痰热惊搐等证。二药配伍,天竺黄以清为主,菖蒲以开为主。一清一开,相辅相佐,一寒一温,相互补充,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热壅盛等证,疗效大增。
配白僵蚕 白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与痰热壅盛所致的抽搐惊痫等;天竺黄清热化痰,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白僵蚕辛开,熄风止痉力强;天竺黄寒清,清热化痰力胜。二药配伍,用治风热痰喘、惊痫抽搐。
配朱砂: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不眠等证,天竺黄清热化痰,朱砂秉寒降之气,天竺黄具清化之质,二药配伍,用治痰热惊风,效果甚佳。
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朱砂、麝香(各别研)半两,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岁一、二丸,大人 三、五丸。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小儿药证直诀》抱龙丸)
治小儿急惊风: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五钱,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
治鼻衄不止:天竺黄、川芎各一分,防己半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凋下。肺损吐血用药二钱匕,生面一钱匕,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治诸般疯狂癫痫,痰迷心窍等症 川郁金一两.天竺黄一两,雄黄五钱,白矾三钱。上为细末,用不落水猪心血,捣匀为丸,如桂圆肉大。每日以石菖蒲五分煎汤调送一丸。药用朱砂为衣。(《春脚集》抱胆丸)
治小儿天吊多涎,搐搦,发歇不定 天竺黄、朱砂(各细研)、干全蝎(微炒)、白附子(炮制)各一分。上为末,同研匀,以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淡竹沥研下二丸。量儿大小。临时加减。(《普济方》)
治天行时疫,不及周时之症 天竹黄二两,人中黄二两,僵蚕一两,全蝎(去钩)一两,防风二两,荆芥一两,当门麝香一钱。以上各研细末,水发为丸,椒核大。男妇每服二十粒,十岁以外十二粒,孩子六粒。姜汤送下,孕妇忌服。(《春脚集》急救时疫良方)
治小儿痰涎上壅,喘嗽不休 牛胆南星一两,半夏(汤泡,去皮,姜汁制)、白附子(汤泡,去皮、脐)各五钱,天竺黄三钱,天麻、防风各二钱,朱砂一钱(另研,水飞),上为末,甘草膏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淡姜汤化下。(《证治准绳》胆星天竺丸)
治哮喘即发 陈皮一钱,半夏(制)、竹黄各一钱五分,麻黄(先煎去沫)七分,紫苏子六分,沉香(研末冲药)四分,细辛五分,炙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不知医必要》麻黄苏子汤)
治小儿疳积 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二钱,牵牛末一钱。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大者加丸数。(《小儿药证直诀》牛黄丸)
掺口疮 天竺黄、月石各等分,冰片少许。为末掺之。(《景岳全书》)
二药同名,但为不同之药。竹黄(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 竹等因被寄生的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功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竹黄为肉痤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功效 化痰,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天竺黄,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药也。李时珍日:“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天竺黄性缓,清空解热,更有定惊安神之妙。
天竺黄又称竹黄、竹膏,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主产于云南、两广等地。其性寒,味甘,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钾、硅质等,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等症,为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效药。有用硅酸盐凝胶为基础而合成的天竺黄亦可药用。但在市场上,有在天竺黄中掺入矿物制成的伪品,使用时注意鉴别。
外观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略带光泽;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手感,质轻,松脆,易破碎;尝之味甘有凉感,舔之粘舌。其吸水力极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
外观的形状与真品差不多,但表面具有光泽,断面发乌,无粉性和滑感,质地较重,不易破碎;口尝舌舔不具有上述特征,而且无吸湿性。
《本草汇言》载:“天竺黄,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药也。李氏曰,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第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入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亦屡奏效。”而掺伪制成的所谓天竺黄已不具备真品天竺黄的功效,所掺的矿物质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故不可药用,使用时要注意仔细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