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白蔹的功效与作用_白蔹的副作用_白蔹的美容功效_图片_苹果绿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_白蔹的副作用_白蔹的美容功效_图片_苹果绿

2023-04-24 09:41:17

白蔹为 科植物白蔹的根,每年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后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即可入药。可以 ,消痈 。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 、 秧、白根、五爪藤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白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弘景曰:白蔹“生衡山山谷,近道处处有之,作屯生”。苏恭曰:白蔹“根似 ,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 ”。《蜀本草》载:“蔓生、枝端有五叶,所在有之”。苏颁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今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东、陕西一带)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根如鸡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本品苦寒清泄,辛散 ,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之效。内服、外用皆可。

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备急方》);亦可与 等份为末外用。若与白及、 、 配伍,还可用于 。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 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白蔹煎剂本身无 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白蔹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并有很强的 效果。所含多种多酚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白蔹具有非常好的美白作用,例如七子白美白面膜曾是宫廷的不传配方。由于其神奇功效,是古今爱美人士的首选,七子白美白面膜是由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茯苓、白芍六种纯中药粉和珍珠粉混合一起制成的美白面膜。对于消除皮肤斑点、消除皮肤痘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白蔹含黏液质和淀粉,色白质细,是美容方中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在美容方中,常用以消肿、敛疮及治各种皮肤病。现代研究证明,白蔹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白蔹美容方:

白蔹20克.辛夷9克,冬瓜仁30克,当归15克.面粉15克。白蔹、冬瓜仁研成粉末。与面粉混合均匀,装罐备用。当归.辛夷煎汁150毫升.过滤去渣。以适量药汁配合粉末。调成糊状即可。避开眼唇。抹于脸部和颈部。15分钟后.清洗干净。~周使用1—2次,本方置于脸上以10~15分钟为限。本药方可嫩白祛斑。

白蔹散(《圣济总录》)治疗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30g。上5味,捣罗为散。先以绵试脓干,用药2g,绵裹塞耳中。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

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汤(《圣济总录》)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90g,阿胶60g(炙令燥)。上2味,粗捣筛,每服4g,酒水共1盏,入生地黄汁2合,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0.3g同煎亦得。中白蔹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为君药。

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每年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后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即可入药。《本草图经》曰:“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其性凉,味苦甘辛,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等症。市场上有以葫芦科植物茅瓜的干燥根冒充白蔹,使用时注意鉴别。

白蔹的根呈长椭圆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约3~12厘米,直径约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切片呈卵圆形,,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呈粉性,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可见放射状裂隙;闻之气微,口尝味甜。

其根呈纺锤形,亦切成纵片或斜片,表面灰,有不规则的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常露出维管束;闻之亦气微,但口尝味淡微苦。

从以上特征可辨别白蔹的真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蔹的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伪品茅瓜不具有此功效,且两者又不属同科植物,故不可代替白蔹入药而贻误治疗

标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