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是白鲜的根皮,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采挖,去须根和外部糙皮,纵向剖开,抽去木心,切片,晒干用。
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皮的根皮。味苦,性寒。白鲜皮药用价值较高,功效 , 。内服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疸尿赤,湿热痹痛;外用于 ,疥癣, ,肌肤溃烂,黄水淋漓等症。白鲜皮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白鲜皮含有白鲜 ,白鲜内脂、谷甾醇、胆碱、梣皮酮等。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皮还有解热作用。
火热之邪,上灼于肺,伤津劫液,阻遏气道,使肺之肃降无权。其症可见:咳嗽气粗,痰黄而稠,鼻咽干燥,面唇红赤,烦渴 。白鲜皮苦、寒,入肺经,可清在肺之热邪,金气清肃,咳嗽自消。
白鲜皮昧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可用于因湿热而致各种病症。《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
《本草原始》:“白鲜皮入肺经,故能祛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
白鲜皮苦寒,其清热、泻火力强,故用于因热则生风之候。
白鲜碱、茵芋碱及崖椒碱的混合物能降低肾上腺素对豚鼠精囊的作用,茵芋碱能使 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动物血压进行性下降。茵芋碱能提高横纹肌的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 碱药理活性弱,但早年有报告其在神经肌肉标本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先降低后增加,此外,葫芦巴碱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长31%。
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对抗体生成细胞的增殖和循环抗体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在抑制免疫的同时,不导致脾脏萎缩。可显著抑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显著抑制小鼠接触性 和缫Ⅳ型变态反应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非特异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 。使动物肿瘤细胞明显坏死,瘤体缩小,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包围肿瘤细胞。白鲜碱、胡芦巴碱、梣酮和挥发油为抗癌的有效成分。
其多种生物碱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鲜皮茵芋碱有 和镇静 功效。
白鲜碱小量时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均增加。所含 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茵芋碱有 碱样作用,能使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冠脉扩张。此外,在紫外线照射下,白鲜碱能与DNA之双螺旋结构中的嘧啶碱基形成加成物,这一作用与牛皮癣治疗药8一甲氧 素相似;白鲜皮尚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白鲜皮是一味免疫抑制药,又是 、抗变态反应药,临床对急慢性 有效,如荨麻疹、 、药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白塞病等。常与 、 、 等同用。
白鲜碱能使紫外线在体内发挥作用,并又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因此对银屑病更为适宜,与土茯苓、紫草、虎杖等同用。
配白蔹,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敛疮生肌。主治湿热疮疡,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烧烫伤等。白鲜皮苦寒,鲜毒清热之力强,并能止痒;白蔹苦辛,能消肿敛疮,并具生肌之效,两药合用解毒敛疮,生肌止痒作用增强。
配苦参,清热解毒,利水除湿。主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等症。白鲜皮,苦参均味苦,性寒,均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但苦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故两药合用解毒清热、利水除湿作用大增。
配茵陈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湿执黄疸。白鲜皮、茵陈均苦寒泻热,均具利湿退黄之功效。两药相须为用,其利湿退黄作用倍增。
配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关节。白鲜皮味苦,性寒,长于清热、解毒。土茯苓味甘,性平,长于除湿,利关节。两药合用,可治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疗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白鲜皮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鲜汤)
治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本品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常用治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者,可配苍术、苦参、连翘等药用;治湿疹、风疹、疥癣,又配苦参、防风、地肤子等药用,煎汤内服、外洗。
治湿热黄疸,风湿热痹:本品善清热燥湿,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常配茵陈等药用,如茵陈汤(《圣济总录》);取其既能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配苍术、黄柏、薏苡仁等药用。
LD50 :本品和白附子水提取制成的散结片小鼠灌服的LD50>2g/kg。
本品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白鲜皮有特殊的药香气,临床剂量过大(15——30g)有胃不适反应,在复方中要多用些和胃药。
【各家论述】产后中风挟湿,而留连不解,不能流行血气,故肌肤顽木,痛痒不知。白鲜皮去风湿以理皮肤,川独活开经气以除顽痹。醇酒蒸窨,务使风散湿除,则营血灌注,而肌肤润泽,焉有顽痹之患乎!
【功能主治】黄疸初得,稍觉心中烦热,外状与平常无别,但举体正黄,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平常,稍觉瘦悴乏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纳芒消,分3次温服。相去如人行20里久,更服此汤,当得利,利后将息1-2日,则合后黄连丸服之。
白鲜皮为芸香科草本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呈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具细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带层片状,剥去外皮,迎光检视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功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
八角枫皮:呈卷筒状或片块状,长5—20厘米,直径1—3厘米,厚1—2毫米。表面青灰白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内表面黄白色,光滑,质脆,断面黄白色,气腥味苦,有小毒。
金雀皮:呈卷筒状,长6—20厘米,直径1—2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栓皮多已除去,呈黄棕色,未去皮者呈棕褐色,平滑,有稀疏而明显的棕色横长的皮孔。内表面浅棕色,有细纹。质坚硬,折断面淡黄白色,带粉性,呈纤维状。气味微弱。
鸡根皮:呈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0.8—1.5厘米,厚2—4毫米。表面褐色或淡棕,有较深纵纹或纵沟,可见明显圆形脱落的侧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具细皱纹,质韧,折断面棕。气微,味微甜,略苦。
臭皮:呈半卷筒状或瓦片状,长10—20厘米,直径2—5厘米,厚约2—5毫米。栓皮已除去。表面淡白色至淡黄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细纹理及茎枝痕。内表面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淡白色,纤维性。气臭、味辛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