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是 里很普通的一味药材,价格平民,是 , 的良药。 科络石属常绿攀援藤本,有白色乳汗茎红褐色,有气根,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花萼5裂;花冠白色,高脚碟状,裂片5,骨突果圆柱状。花期4——6月,果期 。生于山野、荒地,常攀援于石上、墙上或其他植物上;有栽培。
络石藤是常用祛风湿药,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作用。络石藤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多有收录,络石藤是木质藤本植物,很多植物的形态和络石藤相似,因此在采集时容易被混淆,使用时要细加鉴别。
本品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 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甙可刺激冷血及温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此外对离体兔肠及子宫却有抑制作用,甲醇提取物给大鼠腹腔注射250mg/kg,对足浮肿有60%以上抑制率;小鼠皮下注射l00mg/kg对 酸扭体反应有30%以上的抑制率。
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 、 、 、生苡仁等同用。
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 、 、瓜萎、 、 等配伍。
可能由于络石藤所含的微量 甙能促进血循环而起作用。
《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为消肿托毒溃脓常用之品;络石藤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得皂刺之助,直达病所。一辛散,一苦泄,一温通,一寒清,相辅相成,清热消肿,共治痈毒。
茯苓甘淡,补脾安神,渗湿利水,为纯正之品,二药相伍,茯苓健脾利湿,络石藤清热解毒,湿去热清,热去湿利,共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溃后慎之。(《外科精要》止痛灵宝散)
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所含黄酮苷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风;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服用过量会出现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烦躁、甚至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律不齐、瞳孔散大、痉挛、昏迷,心脏停搏。动物实验提示该药成分牛蒡甙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大剂量可引起呼吸衰竭。因此,临床应避免大剂量用药,并应注意服用后出现的反应,如有不适需尽早救治。
《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内服:煎场,6——15g单味可用至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正品络石藤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茎藤。药材藤茎圆柱形,直径0.2——1厘米,表面红棕色,质较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有时中空。叶对生,具短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10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有时微凹,叶缘略反卷,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较浅,叶脉在下表面较清晰,稍凸起,革质,折断时可见白色绵毛状丝。气微,味微苦。
伪品薜荔藤 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藤。药材和络石藤相似,但是可见叶互生,叶片较薄且不为革质,茎上具有较多气生根,可以区别。
伪品扶芳藤 为卫矛科植物扶芳藤的茎藤。药材茎多绿色,叶对生,革质,但叶边缘可见波浪状锯齿,可以区别。
藤本植物形态相似,且多具有祛风湿的作用,因此常被混淆,但它们的功效不尽相同,使用时应该区分清楚。薜荔茎藤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作用,用治腰腿痛、乳痈、疮疖等。扶芳藤以茎藤入药,具有舒筋活络、止血消瘀的功效,用治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跌打骨折等症。蓬莱葛则以根和种子入药,具有祛风活血的功效,用治关节炎,外用治创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