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主要药物疗效为 解郁, , , 。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各地均产。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
白蒺藜和炒蒺藜是一样的,炒蒺藜就是把白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
,汉室后裔刘秀,只身匹马逃出京城,以图复兴汉室江山。王莽得知,亲自带兵追赶。刘秀由于心情焦急,加之沿途缺食少水,以致肝火上扰,目赤多泪,头晕目眩,昏倒在尉氏县的白鹿岗上。正在这紧急关头,有一只白鹿,衔着一棵白蒺藜秧,并用嘴嚼,使蒺藜秧的汁液,滴进刘秀口中,刘秀因而得救,遂逃之夭夭了。
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 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本品在印度民间作为 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 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经,果实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阳。用治头痛、眩晕、痉挛最效。
本品辛散通郁,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经,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胁疼痛,不舒,太息,乳闭不通。《植物名实图考》曰:“蒺藜,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滞气,疼痛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本品辛散祛风,苦能泻火,入肝经,肝 于目,故能宣散肝经风热,泻肝火,而祛风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经逢原》曰:“刺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品入肝经,辛能散,寒能清,清泻肝热,凡目赤肿痈,羞明流泪,证属肝热上扰目窍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本品既辛且苦,能燥湿 , 。如《名医别录》曰:“即藜,主身体风痒,小儿头疮。”
本品辛温,可 祛瘀。用治癥瘕积聚、痈疽、瘰疬、乳岩等。如《神农本草经》曰:“本品主恶血,破瘕结聚,喉痹,乳难。”《本草汇言》曰:“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瘕之药也。”
本品苦降,入肝,有平抑肝阳的作用。常与 、 、菊花等同用,以增强其平肝之功。
本品辛散,入肝,又有疏肝解郁之效。可与 、 、 等疏理肝气药物配伍,用治胸胁胀痛,单用本品研末服或与 、, 等配伍,用治产后肝郁乳汁不通、乳房胀痛。
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经之风热而明目退翳。用治风热目赤肿痛、多泪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与菊花、 、 等药配伍,如白蒺藜散。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温,柔润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二药合用,平补肝肾最效。
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症。
配滁菊花:两药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止眩晕,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配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沙苑疾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乌头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在古代,刺蒺藜与沙苑子确实曾同用“白蒺藜”一名,但是追溯二者的用药历史,还是可以将其区分的:
从本草记载来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叫作“刺蒺藜”或“白蒺藜”,而是以“蒺藜子”命名,别名旁通、屈人、止行、材羽、升推等等。直至《名医别录》中才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后世李时珍注解: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到了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之所以称之为“白蒺藜”,后人道,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至此,所谓“白蒺藜”是指刺蒺藜,而非沙苑子。
到了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曰: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类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故名(军家铁蒺藜: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三角四刺儿的铁器,扔在路上用以防御敌人。)。同时称:又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今人多用。后者所谓白蒺藜就是今天的沙苑子,每以白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等名称见载于诸家本草。从此开始,本草就有了两种白蒺藜的记载。
就产地而言,带刺的刺蒺藜遍地可见,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最为普遍。不带刺的沙苑子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地区,主产于陕西、山西,以陕西同州(即今天的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产者为地道药材。
就二者药材性状而言亦大有不同:刺蒺藜果实表面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李时珍曰: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故今人又称之为三角蒺藜、硬疾藜、蒺骨子等等。而沙苑子种子表面呈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无刺。李时珍谓: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从现代科学分类来看,刺蒺藜与沙苑子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沙苑子则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