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视网膜是眼球内面的一层薄膜,由多层细胞构成,能感受光线形成视觉。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上的异常可以总结为“三高现象”,即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血液的高粘滞性;血小板的高凝聚性。
视网膜是眼球内面的一层薄膜,由多层细胞构成,能感受光线形成视觉。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上的异常可以总结为“三高现象”,即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血液的高粘滞性;血小板的高凝聚性。
患糖尿病时因血液中的葡萄糖在醛糖转换酶的作用下转换成山梨醇,聚集在毛细血管壁细胞内,破坏血管壁细胞,影响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会造成视网膜水肿、出血。血液中大量葡萄糖存在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红血球被糖化,携氧功能下降,柔韧度降低,因此造成血流迟缓。血小板的高凝聚性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刺激新生血管因子形成,导致病理性毛细血管增生。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很容易破裂出血,纤维化后会在玻璃体内形成大量不透明的纤维组织斑块,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视网膜造成剥离,最终导致病人失明。
调查结果显示:Ⅰ型糖尿病病人患病10-15年后几乎100%的病人会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60%的病人患增殖性视网膜病;Ⅱ型糖尿病病人患病10-15年后,60-80%的病人患有视网膜病,5-20%的病人患增殖性视网膜玻
调查结果还显示:5-2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为糖尿病时就发现有视网膜病,Ⅱ型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黄斑水肿,并因此造成失明。这个调查得出结论:Ⅰ型糖尿病病人在患病5年后必须进行次眼科检查,以后每年一次。Ⅱ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应该进行眼科检查,以后每年一次。妊娠和准备怀孕的妇女及视力出现异常的病人不论Ⅰ型或是Ⅱ型均应该立即进行眼科检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诊断方法有:眼底镜检查,荧光血管造影及玻璃体荧光摄影测量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按眼科专业分级,分为十级,临床常用简化的四级分类法,即背景性视网膜病,增殖前期视网膜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及晚期视网膜玻
晚期视网膜病特点为:玻璃体内大量不透明纤维组织斑块,反复出现的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脱离等。这些病例可做玻璃体切割术,通过切除玻璃体内的纤维组织,复位剥离的视网膜,能部分地恢复病人视力。
在糖尿病性微血管病中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危害,病人常因此导致失明。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5倍。据统计欧洲每年有18,000个,美国每年有20,000多病人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失明。因此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病人的重视,保护病人的视力。
怀宁县人民医院眼科成立于1986年,是医院重点特色专科,也是县内一家省级白内障复明手术定点医疗机构。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微创玻璃体切除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泪道手术、斜视矫正术、上睑下垂矫正书、双重睑手术、义眼胎植入术、视力矫形手术;复杂性眼底病手术治疗,包括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及眼外伤玻璃体出血、眼球内异物、急性视网膜坏死等眼科疾病、眼外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防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人应积极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戒烟、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注意,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友要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引起眼底出血,加重视网膜病变。从中医讲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肾气亏虚,导致微循环不畅,微血管病变出现问题,作用到眼部就出现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导致患者失明。所以一定要早治疗,对症治疗。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